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诗玛文化 > 民间故事

和尚洞的传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22

石林大叠水瀑布北岸,有个十分隐蔽的溶洞。人们称它为“和尚洞”。和尚洞内,通道幽邃错迭,大厅小室相间有致,各种像飞禽走兽和形似人物的石柱更是逼真有趣。其中,尤以“和尚洞”最奇。厅里并排立着十七根石柱,粗细不均,高低错落。游者如有兴趣,可以捡石头击石根,就能听到瓮、尖,高低各异的响声,有如击奏磐一般。

相传,从前有十七个结拜兄弟,爱打抱不平,专与官府作对。有一年,天下大旱,民众已无粮度日,贪官污吏们却趁火打劫,催粮逼租,抓丁抢女,无恶不作。一时间,哭声震天,怨声四起。十七兄弟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扯拉起一伙人马,入山起事。开初两年,倒也红火,攻下了几座城池。后来朝廷从各处调集兵力,进行大规模围剿,经过浴血奋战,他们的队伍终于被打败了,十七兄弟在当地藏不住身,便日夜兼程,逃到云南的一座寺庙里来。寺庙主持听了他们的述说,发了慈悲,当下同意他们削发为僧,在寺庙隐身。十七兄弟虽然天天念经烧香,但都是侠义之人,因此凡心未移。他们入寺原本就只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过了一年两载已见风平浪静,又不安于整天在寺庙里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了,于是,他们不时偷偷下山,见有不平之事,便抱打不平,长此往来,那些官吏恶徒知道了是和尚所为,多次寻山庙来打闹。主持和尚怕事情闹大,走漏风声,对寺庙和十四兄弟都不利,叫他们下山另寻蔽所。十七兄弟觉得有理,打点简装下山了。

走在路上,官府坛子认出了十七兄弟,双方交起手来。坛子虽然被打得落荒而逃,但他们的行踪也就暴露了。他们夜行昼宿,不得不避开热闹的地方,拣小路从深山里走。

这天,他们来到石林境内,沿着巴江顺流而下。他们一路走得很苦,两边尽是峻山峭壁,途中荆棘充塞,身上到处挂出了鲜血。再往前走,隐隐传来了闷雷似的响声。大家好奇地加快步子,想看个究竟。等去到一看,原来是个天下罕见的大瀑布。但见瀑布像条玉龙吞雾,翻腾欲飞,身上还裹着一条鲜艳的彩虹。再往四面一看,山峦长满了青松翠竹,开满了各种花朵。十七兄弟兴奋得像小孩似的拍手跳跃起来。他们观看迷人的景色,呼吸着浸透松脂和鲜花芳香的山风,惬意万分,忘却了疲劳。

不觉已是薄暮时分,这时十七兄弟才猛然想起还没有住所,他们想,在这深山峡谷里,前不巴村后不邻寨,找人家投宿是不可能了,干脆找个避风的地方,打开行李就地露宿,更能领略一番瀑布夜色,也是一桩美事。谁料,他们中的一人,无意间发现青藤灌木下还有一个溶洞,便点了火把进去看。洞里不仅十分宽敞,而且还有天生的石床、石桌、石凳等。这天然的住所,绝世的山光水色,周围可供开垦的荒地,正是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理想之地。加之重山阻隔,远离市镇,较为安全,他们决定在此定居了。

第二天起来,他们发现附近山上竟有村子,于是去借来锄头和种子,在上坡上开荒点种起来。由于精耕细作,庄稼长得好,粮食自足有余。他们常常把余下的粮食拿去接济断炊的穷人。为了遮人眼目,他们一直和尚打扮。有人问了就说:“我们几人因偷吃了酒,犯了佛规,被赶出门而流落到此,还望乡亲们多多照应。”人们见他们天天一身和尚打扮,又个个和蔼可亲,也就相信了。背后,还翘拇指称赞道:“这些和尚虽说犯了佛规,可个个是菩萨心肠,没有忘记普度众生的佛本。

再说,十七兄弟与附近村子的老百姓处得十分融合,你来我往,不分彼此。他们在农闲季节,组织起村里的年轻人,练习武功,竟有几个练成了远近闻名的高手,后来他们又想,武功虽能强身健体,但不读书识字,最终也只能是个蛮夫,摆不脱财主的欺压。于是,办了个教馆。莫看十七兄弟是舞枪弄棒的,其中也还有几个颇通文墨。教了几年,学生们去应试,真还有几个上了榜。这下,老百姓就更加敬重和尚们了。

随着日月的流逝,十七兄弟都成了白发体弱的老人了,再也无力上山种地。老百姓们念着他们的好处,天天送粮送菜供养他们。但他们不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决定就此归佛圆寂。他们虽然入寺,也没有心皈依佛法,然而主持和尚和寺庙却使他们避过了灾,况且这几十年来也是架了和尚的名誉,因此,在来开人世之际他们选择了佛门的教仪。

庄重的佛事仪式开始了。这里既没有钟鼓,也没有木鱼,他们每人拿起一样炊具,一面诵经一面有节奏地敲打起来。等到老百姓来时,十七兄弟已经静坐而死,变成了十七根石柱。

现在十七根石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便是当时十七兄弟各自所拿的炊具不同而致。

摘自《路南民间故事》

口述:许家辉

采录:昂自明(彝族)

流传地区:石林板桥一带

滇ICP备18001383号-1 网络实名:中国 石林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