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诗玛文化 > 民族服饰

石林撒尼人 服饰与刺绣

作者:《石林撒尼人》  来源:民族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1-09-19

历代服饰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穿着民族服、戴着“红卫兵”袖章的撒尼女青年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穿着民族服、戴着“红小兵”微标的撒尼少年

清代女子土布衣

女子裤脚不仅宽,裤腰上还接一截白色麻布

撒尼服饰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形成与发展是历代撒尼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据所处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便利程度和人们的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特质文化。由于撒尼服饰独特,在中国在型文艺晚会上,经常有撒尼服饰的身影。

20世纪40年代毕恒光烈士和着撒尼装的夫人合影

20

世纪40年代一群穿着民族服的撒尼青年到昆明演出,轰动了整个昆明城

20世纪50年代的撒尼女青年服饰

20世纪60年代初的撒尼女青年服饰

20世纪70年代着节日盛装的撒尼女青年

20世纪80年代的撒尼女青年

20世纪90年代的撒尼女青年

撒尼服饰的变迁

从彝文文献和汉文史料记载情况看,古代撒尼服饰与今天的服饰有一定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发现远古时期撒尼服饰的实物和图片,我们见到最昌的撒尼服饰图片是清朝末年的照片。与今天的服饰相比,有不少的差异。不仅古时的服饰与今天的不一样,在同一世纪不同时代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差异。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与七八十年代的不一样,七八十年代的又与90年代的服饰不一样。不同时代的服饰在造型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款式、材质方面有所不同,款式变化是从宽松型 向合身型方面发展。历史上撒尼人大部分时间在田地间莲动,无暇成有为线条与审美。宽松的服饰便于劳动,所以过去的服饰都偏宽大。色彩与材质方面从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过去由于长年在田间劳作,服饰材质追求的是耐磨的粗布,而色彩是耐胜的深色。现在人们休闲时间多了,追求的是细软的材质和亮丽的色彩。

襁褓中的婴儿

幼童服饰中最有特征的是钉有银泡的帽子

儿童服饰

儿童服饰包括婴儿服饰与儿童服饰。男婴和女婴在服饰上没有区别。半岁前的婴儿一直被裹在布襁褓中,只露出面部,头戴一顶民族特色帽子。会走路时,男童和女童在服饰上有了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童与女童的服饰与成人服饰一致,只是儿童的服饰尺寸小,用料方面细软一些。无论是男童或是女童,其服饰色彩多用耐脏的深色,裤子开裆。儿童服饰最有特征是帽子,这种帽子用黑灯芯绒制成,前露额、盖耳,后齐肩,前面钉一行或数十行十米个菩萨状的银泡,这种很制工艺品有避邪作用,走起路来丁当作响。

“翁合那扮玛”背后图

被称为“翁合那扮玛”的帽子是撒尼女孩的标志

撒尼女孩们共唱“甜密的明天”

少年服饰

少年服饰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同样,男女少年服饰造型与款式与成年服饰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稍小。少年服已不再是开裆裤,也许少年人懂得了珍惜服装,懂得卫生,所以服饰颜也由深变浅。少年男女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女子的帽子和男女的“汗圈”。少女帽为花色,同样前露额、盖耳,后齐肩,不同的是额前缝有若干下垂的穗须,帽顶用地块绣花布制成平顶,脑后钉两指宽若干条五颜六色的布条下垂至臀部。每一块布条下钉一个海贝,走起路来个个海贝悠悠摆摆。旧时少年男子每人戴一个或两个铜制的“汗圈”,其实少女也戴“汗圈”,但是由于有帽子遮盖没有显现出“汗圈”。而少年男子一般不戴帽,“汗圈”也就显得非常显眼。少年儿童戴的“汗圈”具有装饰与避邪的作用,一直戴到十岁以后,家长才将其取下。

圭山型女青年包头是圆形的,所以被称为“圆包头人”

青年服饰

不同区域的撒尼彝区,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历史渊源和语言上,同样反映在服饰上。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同区域的用饰没有明显的差异,进入青年时期后,差异就越来越明显了。大体而言,撒尼人的服饰可分为圭山型、石林型、丘北型三类。

圭山型女青年衣服而料多选浅色或亮丽色彩

圭山型女青年服饰

从昆明搬迁来的撒尼人被称为“底玛人”即“平坝人”,这部分人现在大部分居住在山区,但由于他们是从“平坝”搬迁来的,所以现在仍被称为“平坝人”。同时,因为这里的女青年头饰为“圆包头”,所以又被称为“圆包头人”。这些人居住在以“老圭山”为中心的区域,其服饰称为“圭山型”。女青年衣服长过膝,斜襟,襟边刺有斜S型的花纹,斜襟口开往右,口边有几扣布带绳结成的纽扣。袖口绣有五彩缤纷的花。裤子宽大,多为黑色,裤脚膝部镶有一圈红线。裤料多为绵布,但裤腰口接有一节麻布。女青年服饰演变比较快,清朝末年时其服饰为深色,且宽松,裤脚与袖口都较短。20世纪60年代,上衣为白色或浅蓝色,黑裤子,款式为合身型。八九十年代,服饰用料趋于高档,色彩搭配也比较大胆,从原来的衣裤不同色,变成纯一色,其色彩有白、绿、红、蓝等,各种颜色应有尽有,款式从原来的适用型向时装型发展。撒尼女青年身披羔羊皮,毛贴身,皮了一面用灯芯绒布覆盖,用腰带紧身,显现线条之美。最能反映女子身分的是包头。未婚前,青年女子包头为圆形,用一块色彩斑斓的七彩布将其围实,两沿钉满了银饰品,闪闪发光。用一巴掌宽的两色布从左右稳固。两旁还要插上两块斜对称的三角形的刺绣品,撒尼姑娘把“三角”刺绣品称为“蝴蝶”。配上它,犹如两只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飞舞。圆包头和直插的“蝴蝶”代表未婚,小伙子们可以尽情地去追求。婚后“圆包头”要改作“半圆形”,彩虹般的七彩横条也要改成双色,直插的“双蝴蝶”改成横插的“单蝴蝶”,衣服色调也要改为深色。撒尼姑娘七彩包头的来源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有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相约在山中幽会,不料,在半路上男青年被野猪伤害,危在旦夕。但男青年还是挣扎着爬到幽会地点。见到恋人后带着微笑在女青年怀中瞑目,把生命献给了爱情。人们为小伙子举行了隆重的火葬,面对熊熊的烈火,姑娘跳入火坑,以身殉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家族认为姑娘的行为极不光彩,于是把火扒开作两堆烧。不料两堆火的青烟袅袅荡上蓝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然后慢慢地化作了两道彩虹。这弯五彩缤纷的彩虹是一曲崇高的爱情赞歌。人们赞美它,追慕它。于是姑娘们为了怀念这纯真的爱情,做了一匹彩虹般的横匹装饰在包头上,亦表明姑娘对爱情的向往。

圭山型男青年喜欢穿白衬衣套麻布褂,麻布经纬饰有一条红线

圭山型男青年服饰

迅去圭山型男青年上穿对襟疙瘩组蓝色外套,一件白色麻布褂,麻布纬线为红黑相同,下穿黑色宽裆裤。至今麻布褂子的质料和款式基本没有改变,只是把自家缝制的衣裤改成从商店购买。通常裤子为黑色或蓝色,上衣改成了白色或浅蓝色的衬衣。近几年,撒尼男青年还打绣有撒尼花纹图案的领带,俗称“撒尼领带”。

石林型女子喜欢选深色厚实的布作衣料,但腰部接一块白布作装饰

石林型女子包头是斜型 的,所以又被称为“斜包头人”

石林型女青年服饰

石林地区的撒尼人主要从陆良、曲靖一带搬迁来,现大部分居住在半山区。但由于原搬迁地是山区,所以现仍称他他为“山玛人”即“山区人。这部分人中的女青年的包头为斜形,所以又被称为“斜包头人”。这些人大部分居住在石林风景名胜区以北的撒尼彝区,在这里我们将其服饰称为“石林型”。与圭山服饰相比,各类基本相同。但色彩搭配,款式略有不同。石林型的女青年服饰上衣构架与圭山型 相同,但却为蓝色的棉布,腰间以半尺宽的白布作装饰。与圭山型同样,撒尼女子的裤脚为超宽型。石林型的妇子包头与圭山型正好相对,圭山型 的为圆形、花哨、艳丽,石林型的包头为曲线性的斜形、典雅、朴素。女青年蓝蓝的衣服,素雅的包头,给人一种庄重、纯洁之美。石林型女青年服饰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变化不是根据原装进行改进,而是向圭山型的方向靠拢,现在石林一带的许多女青年节假日时穿的是圭山型的服饰。

石林男青年多用“火草”布作褂子面料

石林男青年服饰

石林型男青年服款式与造型与圭山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男子的蓝色上衣腰间用半尺宽的白布作一圈装饰,麻布褂的布料比圭山型的稍粗。石林一带的女子擅长织水草布鞋,所以许多男子穿的都是火草褂。

丘北型女子负头特点是“三角蝴蝶”插在后面

丘北型女子服饰的特点是用多块布缝接而成

丘北型青年服饰

丘北型的男女青年服饰介于圭山型与石林型之间,如包头既有圭山型艳丽的特点,又有石林型曲线的特点。丘北型的服饰较为简单。同样,丘北型的女青年装向圭山型靠拢,有的青年甚至改穿圭山型的服装。


圭山型中年妇女服饰

石林型中年妇女服饰

中年男子服饰

丘北型中年妇女服饰

中年男子虽穿麻布褂,但上衣却换成了深色厚实的衣料

中年服饰

无论是圭山型、石林型还是丘北型,中年男女的服饰与青年服饰的造型基本相同,最明显的不同是包头和服饰色彩。人到中年的撒尼妇女不再戴花枝招展的包头,不再穿色彩鲜亮的衣服,而是改戴素色包头,穿深色衣服,以显示庄重与成熟。此外,女子们还外套一什齐腰半袖的麻布衣。中年男子除节假日外不再穿麻布褂子,而是穿齐腰、长袖的对襟麻布衣。石林一带的中年男子还爱穿有毛的黑羊皮外衣。

老年女子羊皮披肩宽大的原因是为了保暖

老年服饰

老年服与中年用没太大的区别。相比较而言,老年服比中年服饰更轻巧一些。老年妇女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披一张经过深加工后的大绵羊皮,这种绵羊比较柔软。披时,羊毛贴身,上革一面用黑棉布遮盖。上钉两子披肩而挂。老年男子有两种打份:一种是黑衣、黑裤,头上用一长条布包成圆形;一种是穿长衫,戴瓜皮帽。估计后一种装束是清朝末年年受当地汉族的影响所致。

男子麻布背包

传统女子长穗须背包

近年改良的背包

传统女子花包

绣伞套的少女

刺绣图案的背单

挑花图案的背单

背具类

撒尼人的背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背物品的包,另一种是背小孩的背单。无论哪一种背具都乡有撒尼风格的花纹图案,因而撒尼人的背具极富民族特色。撒尼人的背包从质地上又分两类,一类是用麻布做原米,一类是用棉布做原料。麻布包上的乡花图案多为线条型的几何图案,比较低简单;棉布包的图案花簇似锦,特别是女青年背的绣花包,其观赏性要超过其实用功能。相比较而言,麻布包多由男性使用,棉丰包多由女性使用。撒尼人用来背小孩的背单也极富民族特色,用一平米左右的毡条作背芯,外套一层黑布,外层中间部分为一导体精制的绣品,背带是由细羊毛织成的红色带子。

脚踏实地

绣花鞋


女青年羊皮披肩

挑花壁挂

其他

过去撒尼女青年穿插的是绣花鞋,这种鞋子颇有特色,鞋底由粗布包竹皮和棕块纳制而成。鞋底针线纳得很密、很结实。鞋尖从鞋底卷曲而起。鞋帮较矮,帮上刺绣有耀眼夺目的“花草”。绣花鞋虽然很漂亮,但不耐穿,不用多久,鞋底就会被磨通,因而除了节假日外很舍不得穿。

撒尼男子穿的皮鞋也颇有特色。鞋底和鞋帮用没有加工过的生牛皮制成,由于用料厚实,这种鞋子显得异常笨拙、沉重。体质单元薄的人穿上它,会感觉举步维艰。这种鞋子的优点是结实、耐穿。多为中青男子选用,放羊人特别喜欢穿这种鞋子。

撒尼人的“兜肚”也颇有特色。它是皮革缝成一个小包,两端形成皮带状,系在腰上,活像当今小青年们出门施行时系在腰上的“腰包”。撒尼男性老人喜欢系兜肚,一作腹部保暖之用,二是用于装烟草、火镰、钱币类物品。穿戴时将包放在腹部位置,带子固定在腰后。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