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诗玛文化 > 民族服饰

彝族撒尼刺绣

作者:宣传处  来源: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发布时间:2014-10-20

“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谁是抬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这应该就是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在电影中的最初记录。

石林彝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部分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223年,诸葛亮南征,以成都瑞锦赐夷,并吸收叟帅孟获、孟琰、爨习参加蜀国政权。这些叟帅的夫人在蜀学会了汉族的刺绣工艺,回乡传授给昆叟女子。据说,孟获夫人曾在曲靖大基山中,飞针走线,一夜绣成龙衣,故而被人们尊奉为刺绣女神。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新唐书.南诏传》就此记载:“将还,乃掠女子工技数万人……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樊绰《蛮书》也对南诏的刺绣做了详尽叙述:“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人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彩……亦有刺绣。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虎)皮。俗不解织绫罗,自太和三年蛮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刺绣质料增加,刺绣纹样和图案色彩更加丰富。直至近代,石林彝族刺绣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农事之余,妇女们绩麻、纺线、织布,更飞针走线,挑花绣朵,从少年时代就练就娴熟的刺绣技艺。刺绣时,不描样,不划线,胸有成竹,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指,绣出多姿多彩的图画。刺绣图案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生活。石林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经过彝族妇女的摹拟、提炼、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彝族妇女的审美观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彝族撒尼人手工刺绣所使用的传统布料是村民们自己纺织的麻布和土布,现在则多用棉质机纺布、棉布和化纤布;绣花线则依据刺绣种类的不同大致用丝线、十字线和开司米线(晴纶毛线)3种。传统刺绣图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十字绣为主、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类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三弦花(即模仿撒尼人传统乐器大三弦的弦轴样式的图案)、八角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树纹,以及一些简单的回纹、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另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现在石林彝族刺绣工艺品图案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纹样,并且以十字绣几何图案为主,具有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显著特征;颜色搭配大多选用黑色、深蓝色或白色的布料进行剌绣加工,也少量采用黄、橙、红等底色的布料。

过去,刺绣品大多并不单独使用,而只作为服饰上的点缀,主要装饰于撒尼妇女的包头、衣领、衣襟、袖臂、下摆、裤筒、围腰、飘带,以及童帽、挎包、鞋面等部位。她们借助密密的针脚,既增强了衣物易磨处的耐磨性,也延长了衣物的使用寿命。随着市场需求的出现,现在石林彝族刺绣工艺品常见品种主要有生活用品类的挎包、背包、腰包、挂包、钱包、手袋、桌布、靠垫、手机套、茶杯垫、电话机垫,服饰类的布褂、外衣、披肩、围巾、领带、绣花鞋,以及装饰类的壁挂、香包等,既有较高的装饰美感,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是石林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在石林县彝族撒尼人传统社会里,民间刺绣是妇女必修的功课。石林彝族村民普遍认为,刺绣是撒尼女子必备的一项技能,刺绣技艺的高低往往显示着撒尼女子的手艺灵巧程度和贤惠持家能力。而且,刺绣技艺还是以往青年男子择偶的一项重要标准,谈情说爱时,男子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姑娘贴身的刺绣品──绣花腰带。因此,过去的撒尼女子如果不会刺绣,就会被人看不起,甚至会找不到婆家。现在,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刺绣技艺作为择偶标准的观念正逐步淡化,但认为撒尼女子必须具备刺绣技能的看法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村中的成年女性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刺绣挑花。即使是那些正在上学的女孩,回家做完功课后的主要活动也都是拿起绣片,穿针引线,挑花绣朵。她们制作的一般都是用于个人服装的装饰,图案纹样及色彩搭配均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设计。

上一篇: 撒尼人服饰
下一篇: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