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景區動態

國慶到石林——石林歡樂頌·月湖變奏曲

作者:武文婷  來源:  發布時間:2007-10-04

月湖三弦悠悠驛道深

月湖印象:遠看它,一座獨立的大山,綠色的樹林將它包裹;走近它,村舍、田地隱於林中,與百年大樹相伴;鳥瞰它,清澈的月湖如“一彎新月”抱着山林,連住村舍。把五官都叫醒,你就能聞到“密枝節”里共享的飯菜香,聽到三胡悠悠的樂音,看到歡樂的舞蹈,更能尋到那久遠的馬蹄印跡。在這里,月湖的撒尼人喝的是湖水,唱的是山歌,伴的是綠蔭,樂的是生活。

重訪古驛道

穿過村舍,拜完山神,不覺間已經置身於古代驛道之上。月湖村旁的這條古驛道,始建於宋朝,寬約3米,整條驛道由一塊塊巨石鋪砌而成。千年的風雨滄桑,已經磨圓了巨石的棱角,留下的,是一串串深深的、記載着歷史的馬蹄印。獨自沿驛道一路向前,踏着前人留下的足跡,遙想千百年來人來人往的影子。叮叮當當的馬幫鈴聲、挑擔的“杭育”聲和車輪的“吱呀”聲都早已遠去,但文人騷客在各處驛道上留下的詩句,卻至今還散發着墨香。驛道連接四方,走在上面,平時寧靜的生活便流動起來。今天的古驛道早已遠去了馬鈴聲,回盪的是村民們向往幸福生活的歡聲笑語。

悠悠三胡琴

三胡形似二胡,只是三胡多了個耳一根弦,拉的弓上馬尾分成兩半,從三根弦中間穿過。石林彝族撒尼人、阿細人拉三胡時是站着,把三胡按在腰部邊拉邊舞。我們常見的是二胡演奏,三胡演奏僅見於石林彝族民間樂器。

在月湖村,一位名叫普照光的民間老藝水從祖輩那里繼承了制作三胡的高超手藝,月湖村的村民都驕傲地說:“普老十七、八歲就是做三胡的一把好手。”今年 60歲的他,擁有現今為止最大的一把三胡,重約28公斤,老先生還可以將它綁在身上邊拉邊唱。這把大三胡適老先生的寶貝,他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這把三胡的制作。更值得一說的是,普老的三胡是純手工打造的,而且胡底是根據自然樹形鏤空制成,每把三胡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這樣的手工三胡,已經賣到了世界各地。想擁有一把普老制作的三胡,你可是需要提前預訂的。

老挖紡麻織布縱情舞

老挖印象:這里是彝族撒尼人最典型的居住地,那里有最原汁原味的撒尼茅草屋。每當農活結束或村中有喜事時,這里的男女老少就會“全村總動員”聚在一起,彈起三弦,唱起歌謠,舞起身體,把快樂撒到每一戶、每一個撒尼人心頭,把歡樂播種在每一寸、每一方土地上。這里的人士歡樂的,這里的屋是歡樂的,就連織布機的聲音也是愉悅的,不信,你聽……

紡麻——不曾褪色的記憶

“長到十六歲,父親教囡做哪樣?教囡織麻,麻團杯中夾,麻線弓頭繞麻線場上漿,漿好機頭掛,織得一段布”。 “瀘西棉花長,路南麻線長,澄江金梭子,昆明的金梳子,宜良的金線梳子,陸良的銀機架,路南的銅踏板,曲靖的踏板索,圭山的裹棒,織出一截布,縫給小姑娘穿來作裹布帶”。

在這樣的歌謠中我們尋找到了原汁原昧的紡麻老婦人,在一打、一梭、一拉的歡樂節奏中,條條麻線變成了實用的背包帶,這就是在北大村鄉老挖村看到的最漂亮的、最快樂的彝族奶奶。對於她們來說,麻是體現彝族服飾最具特色的部分。

彝家漢子們身上的麻布坎肩,既是他們的特色服飾,又是彝家婦女心靈手巧的體現。因此,彝族姑娘必須掌握的兩門手藝就是紡麻和刺綉。

歌舞——跳動的歡樂音符

彝族能歌善舞,彝家山寨村村有舞隊,處處聞歌聲。撤尼人的跳樂成為老挖生態旅遊寶貴的人文景觀。《唱阿詩瑪就彈阿詩瑪》、《地名歌》、《情歌》這些歌舞;都是隨伴奏樂器節拍載歌載舞,並且沒有樂譜,是依靠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形式得以延續的。

大三弦舞也叫阿細跳月,節奏明快,熱烈奔放的大三弦舞深得撒尼青年的喜愛。古老的石林彝族大三弦舞在19世紀八十年代從石林走向世界,走向全國。

小三弦舞也叫跳樂,彈撥出來的聲音柔和動聽,舞蹈動作詼諧優雅,稱為“老人舞”。

跳老虎屬於彝族的另種民族舞蹈。彝族崇拜老虎。有“虎的民族”之稱。 節日慶典、喪葬、重大民間活動都有手持虎面具的舞者委加。虎面具最少兩個,最多幾十個。裝扮成虎的舞者隨鼓、釵、鑼等打擊樂隊奏出的節拍做出各種動作進行誇張,沒有統一規定的動作。跳獅子有求神娛神的本意,也有歡慶祝福的喜悅。葬禮中跳獅子、鼓鑼釵齊鳴氣氛熱烈,老虎滑稽可笑的舞姿讓人忍不住發笑,可以緩解因親人故去過渡的悲痛。

有舞蹈不能沒有樂器伴奏,除了月湖村的三胡外,只要有歌舞,就少不了彝家男人自制的三弦、月琴、笛子等樂器。這些音響不同,形狀各異的民間樂器,都用彩帶裝飾,美麗大方透着濃濃的民族韻味。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