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詩瑪文化 > 民族服飾

彝族撒尼刺繡

作者:文宣處  來源: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發布時間:2014-10-20


“阿著底是個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堅強;……火把節是撒尼人的節,火把節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紅的山茶世無雙。誰是抬跤場上得勝的人,繡朵茶花披在他身上。”歌聲從一棵很大的榕樹後面透過來,圍著樹幹繞了大半圈,才見阿詩瑪一邊唱著一邊在一幅長綢上面繡花。相信誰都不會忘記電影《阿詩瑪》中的這個經典鏡頭,心靈手巧的阿詩瑪正飛針走線,為摔跤場上的英雄繡著紅茶花。這應該就是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繡在電影中的最初記錄。


石林彝族刺繡具有悠久的歷史。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上,部分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繡花紋的痕迹。西元223年,諸葛亮南征,以成都瑞錦賜夷,並吸收叟帥孟獲、孟琰、爨習參加蜀國政權。這些叟帥的夫人在蜀學會了漢族的刺繡工藝,回鄉傳授給昆叟女子。據說,孟獲夫人曾在曲靖大基山中,飛針走線,一夜繡成龍衣,故而被人們尊奉為刺繡女神。西元8世紀初,南詔王嵯巔攻佔成都,掠回漢族刺繡女工和蜀錦原料,使南詔刺繡工藝得到極大發展。《新唐書.南詔傳》就此記載:“將還,乃掠女子工技數萬人……南詔自是工文織,與中國埒。”樊綽《蠻書》也對南詔的刺繡做了詳盡敘述:“抽絲法稍异中土,精者紡絲綾,亦織為錦及絹。其紡絲人朱紫以為上服,錦文頗有密緻奇彩……亦有刺繡。蠻王並清平官,禮衣悉服錦繡,皆上綴波羅(虎)皮。俗不解織綾羅,自太和三年蠻寇西川,擄掠巧兒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織綾羅也。”元明清時期,刺繡即在彝族婦女中盛行,刺繡質料新增,刺繡紋樣和圖案色彩更加豐富。直至近代,石林彝族刺繡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區特色和民族風格。

農事之餘,婦女們績麻、紡線、織布,更飛針走線,挑花繡朵,從少年時代就練就嫺熟的刺繡技藝。刺繡時,不描樣,不劃線,胸有成竹,憑著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手指,繡出多姿多彩的圖畫。刺繡圖案並非憑空想出,而是源於生活。石林獨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風物特產,生活中常見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經過彝族婦女的摹擬、提煉、概括,精心構思,巧妙佈局,成為變化多端、鮮豔奪目的圖案,充分體現了彝族婦女的審美觀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彝族撒尼人手工刺繡所使用的傳統布料是村民們自己紡織的麻布和土布,現在則多用棉質機紡布、棉布和化纖布;繡花線則依據刺繡種類的不同大致用絲線、十字線和開司米線(晴綸毛線)3種。傳統刺繡圖案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十字繡為主、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類幾何圖案,最常見的是三弦花(即模仿撒尼人傳統樂器大三弦的弦軸樣式的圖案)、八角花、太陽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樹紋,以及一些簡單的回紋、菱形、三角形、條紋等圖案;另一類是以平繡為主的、較為細膩柔和的寫實性花卉圖案,多取材於現實生活環境中的花草紋樣,如山茶花、杜鵑花、石榴花、荷花等。現在石林彝族刺繡工藝品圖案基本上沿用了傳統紋樣,並且以十字繡幾何圖案為主,具有中心對稱或軸對稱的顯著特徵;顏色搭配大多選用黑色、深藍色或白色的布料進行剌繡加工,也少量採用黃、柳丁、紅等底色的布料。

過去,刺繡品大多並不單獨使用,而只作為服飾上的點綴,主要裝潢於撒尼婦女的包頭、衣領、衣襟、袖臂、下擺、褲筒、圍腰、飄帶,以及童帽、挎包、鞋面等部位。她們借助密密的針腳,既增强了衣物易磨處的耐磨性,也延長了衣物的使用壽命。隨著市場需求的出現,現在石林彝族刺繡工藝品常見品種主要有生活用品類的挎包、背包、腰包、掛包、錢包、手袋、桌布、靠墊、手機套、茶杯墊、電話機墊,服飾類的布褂、外衣、披肩、圍巾、領帶、繡花鞋,以及裝潢類的壁掛、香包等,既有較高的裝潢美感,又有廣泛的實用價值,是石林民間藝術中最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

在石林縣彝族撒尼人傳統社會裏,民間刺繡是婦女必修的功課。石林彝族村民普遍認為,刺繡是撒尼女子必備的一項技能,刺繡技藝的高低往往顯示著撒尼女子的手藝靈巧程度和賢慧持家能力。而且,刺繡技藝還是以往青年男子擇偶的一項重要標準,談情說愛時,男子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靚女貼身的刺繡品——繡花腰帶。囙此,過去的撒尼女子如果不會刺繡,就會被人看不起,甚至會找不到婆家。現在,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刺繡技藝作為擇偶標準的觀念正逐步淡化,但認為撒尼女子必須具備刺繡技能的看法卻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村中的成年女性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在家刺繡挑花。即使是那些正在上學的女孩,回家做完功課後的主要活動也都是拿起繡片,穿針引線,挑花繡朵。她們製作的一般都是用於個人服裝的裝潢,圖案紋樣及色彩搭配均按照個人的喜好來設計。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