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火把節

火的節日——火把節

作者:  來源:  發佈時間:2008-10-28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傳統的火把節。會餐、摔跤、斗牛、歌舞等活動,都是為了助節日之興;入夜,象徵熱烈、幸福、光明和美好未來的千萬束火把,宛如火龍飛舞,照徹南天,迎來了節日的高潮。

關於火把節的來歷,傳說種種,乍聽起來好象缺乏統一的科學依據,其實正是這些內容豐富的傳說故事,展示了歷史長河中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產生的多資多彩的精神風貌。如果忽視了這些傳說故事的文化價值,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火把節歷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載:“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明代楊升庵的《滇南月節詞》詩中有“松節熒熒宵作午,星回節令傳古今”之句。《滇系》稱:“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通省截然。”許印芳《五塘雜俎》說:“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以祈年,樵牧漁獵各照所適,求利益大光明中。……到樹當門卧,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明清之際,雲南各地先后開始修方志,自此,無論是官修的方志還是民間的筆記、野史,都對火把節做了詳略不等的記載,可見群眾性的火把盛會,確屬南中節日之一大觀。

火,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在古老的年代是異常神秘的,雷電擊出的火花,山火蔓延的燎原之勢,都曾另原始人群驚恐萬狀。在漫長艱辛的旅途上,人類接觸火、認識火,終於控制了火,古人類遺址中的灰燼就是證明。為了一星火種的保存和延續,人類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價啊,希臘神話中的普羅密修斯為了給人類送來代表文明的火種,被宙斯長期鎖在懸崖絕壁上。人工取火的成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好處,從此,人們贊美火,奉火為神明。

火為人們提供熟食,擴大了食物品種,增進了身體健康;火提供了溫暖,擴大了人們活動的空間;火送來光明,延長了人們活動的時間;火是人類與自然界作斗爭的武器,退可防身驅獸,進可燒荒引獸;火是生產發展的動力,制陶、鑄銅、冶鐵都離不開它。火既是人類的親密伴侶,但同時也對人類存在着威脅,一旦失去控制而成災就會使周圍的一切化為烏有。在既親近又恐懼的復雜心情的驅動下,人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火的原始崇拜。路南的撒尼人在歷史上就十分崇奉“火神”,如果出現火災,就認為是火神作崇,要請祭祀組織全村老少送火神,以求保平安。對火的原始崇拜,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划時代的階梯,它是實用價值與觀念刺激相依相伴的綜合產物,既有功利,也有恐懼。火崇拜與今天的火把節應該有着內在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淵源關系,隨着歷史的發展,人們又根據一定的背景和自己的意願,不斷地給節日注入新的內容,使之更顯得絢美多彩。

與自然的斗爭,是人類前進道路上綿延不息的永恆主題,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人們給傳統的火把節活動賦予了驅邪除惡、戰勝天災蟲害的內容,這是想把節日來歷解說清楚的內驅力與特定文化成果相結合的必然產物。彝族人民的古老傳說是:“在很古的時候,彝鄉人民迎來了金秋的收獲季節,眼看就要豐收了,可是天王恩澤古滋不願讓彝族人民過上好日子,派十大力來到彝山,把所有的庄稼都踏壞了。彝族人民滿腔憤怒,從人群中走出一個名叫色聰的小伙子,要跟十大力斗個高低。色聰脫下皮領褂亮出鋼筋鐵臂,大步沖過去抓住十大力的脖子不,一直拼搏了三天三夜,色聰終於把十大力摔到在地,十大力灰溜溜地底下頭,變成了一座禿山。十大力失敗了,天王腦羞成怒,就撒下一把香灰粉,霎時間變成了數不清的害蟲,象一片烏雲遮住太陽那樣紛紛落到了彝山危害庄稼。眼看意念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彝族人民就一人舉起一把火,把所有的害蟲一燒而光,奪得了大豐收。從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就成了彝族人民點火把除惡滅害、盛慶豐收的傳統節日。”又有傳說:“火把節就是夏季星回節。”“火把節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人們篤信這些傳說,因為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作斗爭並且取得勝利的偉大精神。今天,每當火把節之夜,都要高擎火把到田間地埂去“戰斗”一番,以展示人類的力量和價值。

在階級社會里,社會斗爭是捆擾人類生活的一大問題。火把節的傳說很自然地與尖銳復雜的社會斗爭聯系起來,這就進一步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路南的彝族人民是這樣傳說的“很古的時候,有個名叫木格尼塞的土司從他父親那里傳得一柄神劍,只要念動咒語就能自取人頭,因此他殘忍異常,暴戾已極。奴隸們曾多次揭竿而起,反對土司的暴政,但都在神劍的淫威下喪生失敗了。后來,有個奴隸想出一個好辦法,讓大家在羊角上綁扎松明點着火,趕着‘火羊’圍攻土司城。木格尼塞在城上連連念誦咒語,神劍卻砍不斷火,奴隸們趕着‘火羊’一直向前沖,土司疑心神劍失靈,便急忙對准自己一試,結果掉了腦袋,奴隸們終於攻進城堡,取得了勝利。這一天正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於是就傳下了火把節的傳統習俗。”火焰勝利了,人民勝利了,這就是故事的核心。另外,還有仰惡揚善的“火燒松明樓”的傳說,反映民族矛盾的“火燒五色線”的傳說等等。就些傳說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對於了解彝族人民艱苦奮斗的歷史,它們比某些封建史家的偏見和溢美之詞更動人、更文雅、更有學術價值。

常過常新,是傳統火把節的最大特點,不斷豐富的文化內涵賦予節日鮮活的生命力,使之常盛不衰。現在,有些地區趁節日匯聚,舉辦盛大的展覽會或物資交流會,有些地區或座談演戲,或賽馬射箭,而路南則以樂舞、斗牛和摔跤聞名於國內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會集摔跤場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石林深處、長湖岸邊和圭山腳下為盛慶之最。近幾年,遠道來過節的客人越來越多,慶祝的規模越來越大,《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歌聲招來了五洲四海的朋友,自治縣人民政府明令放兩天的節日假,與近朋遠客同歡共樂。

中午時分,身著褂衫的小伙子們斜挎大三弦、帶上竹笛,艷裝打扮的姑娘們背上自己精心銹的花掛包,紛紛涌進舞場翩翩起物。朴實剛健的舞姿,開朗大方的性格,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慢三步”聲輕意濃,“快三步”感情跌岩。激越歡快的舞樂也是青年們在大庭廣眾之下的社交活動,情調健康向上,動作瀟灑自若;相比之下,它使那些扭捏作態的“文明”鈍然失色。

斗牛,是火把節活動的重要內容。其實應該是“牛斗”,它和西班牙的人牛相斗並非一回事。火把節為什么要斗牛呢,傳說是這樣的:古時候天神戈自來到人間,看到山坡上吃草的牛群悠閑自樂,於是他一拳打死了一只黃牛,一腳踢傷了一頭水牛。牛群不畏權勢地向天神發起了猛烈的圍攻,牛群雖然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天神也因身負重傷而回不了了天堂,終於化成一座魔鬼石象,永遠站立在山坡上。為了贊揚牛的勇敢,節日就興起了斗牛的活動,可是誰也不願當惡神,只好讓一對對牛兒來互相較量。牛在故事里顯然成了善和美的象徵。

對於人類來說,牛頗有徇道者的風懷,筋肉肺肝供人炙膾,皮骨蹄牙供人穿戴,活也犧牲,死也犧牲,絲毫不悲哀,也不怨艾。詩人們喜歡把牛譽為“中國國獸”。在山區人民眼里,牛已近乎“通靈寶物”了,犁地靠牛,踩糞靠牛,吃肉靠牛,花錢還得靠牛,因而牛的健壯和興旺發展已成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斗牛就是對牛的體態和力量的檢閱。說也奇怪,溫良恭謙的大水牛一上了斗場就野性勃發,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奇景:有的善用尖角斜挑,再厚的牛皮也頂不住它猛刺,扎得對手露出血淋淋的可憐相;有的利用盤角優勢夾住對手拖扭;有的推搡得對手無地容身……。體壯氣足的大水牛滿身蓄積着力量,一有機會就象爭強斗勝的力士牛,同樣也是耕作拉犁的功臣。一對對健牛角斗爭強,取勝靠牛勁,榮譽在主人,歡樂卻在觀眾,真是趣味無窮。

斗紅了眼的牛撒野好戰,但這並不是它的本性,一旦離開斗牛場,它又給人帶來了另外一種美:堅毅、雄渾、無私、拓大、悠閑、和藹,任憑怎樣的辛勞它都能夠忍耐。穩步向前的牛,頗有它主人的作風和氣派。

摔跤是火把節又一高潮,推、拉、背、抬的較力斗智扣人心弦。一批批彝族青年從這里起步,披紅掛彩地走向全國乃至國際跤壇,為山鄉父老贏得了榮譽。歡騰的跤場與四山輕歌曼舞的倩影融成一片,這就是火把節的白天。

入夜,一只只火把點燃了,遠望象繁星墜地,近觀火龍飛騰;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燒,飄動着透亮的火焰,再上升,變成了藍焰,終於和夜色相溶,消失在夜空里。有的火把是用刀劈開松木,加契撐大,形似花瓣,易燃而又耐久;有的是把雜木搗絨曬干制作,點燃后閃動的火光頗似火球;有的是用麻桿捆綁制作,燃得熱烈、且有火星飛舞點綴;當近,有制作了焦油的布火把。載歌載舞的人群穿梭在火陣之間,一張張笑臉染上了緋紅的火色,熱烈跳動的火花為歡樂人群助威鼓勁,老老少少爭相加入跳樂的隊列,長蛇陣越來越向后延伸。圍繞着丹紅的焰火自跳自樂,平日深埋的感情此刻得以徹底的抒發,在歡樂中獲得了情緒的最佳平衡。跳樂場上,人們的一切不快盡煙消雲散,仿佛能借助熊熊烈火熔煉出另外一個舒心暢懷的新人。火把節的歷史功勛之一就是給艱辛勞碌的人民以感情上最大滿足,它告訴人們:藝術和生活本來就是不應該分開的。

深夜,成群結隊的火把舞向田間,向各種自然災害示威顯力,以表示對五谷豐登和吉祥如意的追求。待火光完全容入夜幕之后,青年們還要紛紛下水遊泳,據說節日之夜痛痛塊塊洗個夜澡,更能求得常年吉利平安。有些地區火光通宵達旦,直至迎來東方的彩霞。

火把,閃動着人們喜愛的紅光。紅色是六月山鄉的基調:晨曦晚霞,迎風怒放的紅山茶,滿山遍野的美伊花,鋪天蓋地的山蕎花,水淋淋的火把果,摔跤場上的火光中撲撲的面寵……紅的海洋,紅的宇宙,火紅的熱情,火紅的生活。彝族人民崇拜尚紅色,以紅為美,是植根於厚實的生活根基的。節日之夜不禁使人聯想到彝族人民古老的服飾色彩:黑色中襯托出一些紅色,這種顏色既富於生氣,且能體現出民族的質朴性格,具有特殊的美學情趣。

火把是熱烈、光明的象徵。古代,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所夢寐以求的,正是一團熾熱的火光。昔日,彝族人民有過生命之火被摧殘、智慧之光被壓抑的曲折經歷,只有對歷史文化進行嚴肅的反思,才能體察到他們對生活為什么那樣熱烈樂觀,對光明為什么那樣急切向往和拼命追求!

火把節,是民族的傳統,是民族的習俗,是民族的節日,更是體現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紐帶。  

滇ICP备18001383号-1 網絡實名:中国 石林 版權所有: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